

美籍华文作家韩秀是中共建政后滞留中国的美国人中返回美国的第一人。从1948年到1978年,韩秀作为一个美国女孩在红色中国经历了怎样的30年漂泊?这些经历让她对中共的本质有着怎样的思考?她又是如何只身勇闯美联处争取到“回家”的机会?
二月16日,俄国反对派领导人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i Navalny)在西伯利亚的冰冷监狱里死亡,全球的反应强烈。俄国的民间社会受压制,上街抗议是危险的事,但不少老百姓还是出来了,在公园里献花,与西方媒体做访问,说纳瓦尔尼是他们的“希望。。。靠山。。。道德指南。。。”云云。中国网络上,有人叹息,“哎,但愿神州如此开放”,意思是说中国反对派要是死于监狱,当局绝不会允许这种抗议。有一位網民说:“俄国的地板是中国的天花板”。
VOA•林培瑞:从纳瓦尔尼之死看“俄国的地板是中国的天花板”
参阅
近年来,你我见证了中国的新闻自由一再被钳制。与此同时,一些新闻人也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着独立媒体实验。格子就是其中的一员。她为什么想做记者? 中国的独立记者是如何采访报道的?ta们遇到了哪些挑战?记者群体对独立媒体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所谓的市场化媒体 “黄金时期” 真的存在吗?其历史叙事被 “老男人” 垄断了吗?它的职场生态是怎样的? 欢迎你来到热风, 听听一位中国独立记者讲述她的故事。
著名独立记者高瑜表示:中国目前的新闻媒体环境犹如寒冬。中国新闻自由的真正出路,必须是政治制度改变。最好中国能出现一个蒋经国,开放党禁报禁后走上民主——但我现在看不出来,中国高层还有什么改革派。
中国民主政治转型错过了八九学运这个很好的契机,零八宪章也被扼杀在摇篮。下一个契机会在何时到来?经济全面崩溃时?某位领导人病故时?还是某部分群体奋起反抗时?希望能早日到来。
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一行9人一月底访问台湾,拜会台湾朝野的政治人物,包括即將於5月就职的候任总统賴清德和其他在野政党人士,这是台湾大选后首度访台的智库团体,显示国际社会对台湾议题的重视。哈德逊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余茂春在离台前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表示,中共对台湾人坚定追求的“事实上的独立”,除了形式上的恫吓外,已无计可施。他说,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若务实考量代价、机会和能力,冒进攻台的可能性已不高,但仍须严防中国将台湾作为发动下一次总体战争的始点。余茂春认为台湾选举受到国际社会肯定,证明民主自由是有传染性的。
《中国民主季刊》旨在为中文读者、主要是中国大陆读者提供关于中国与世界的新观点、新知识,特别是关于中国政治、民主与民主转型的新观点和新知识。它是一份严肃的学术性刊物,同时希望能适合范围广泛的读者阅读,以达成其传播新知识、新观点的使命。